应急管理正成为中国各级政府最为热门的一个词,这是中国政府管理体系中正在快速整修的一块“短板”,也是上从中央部委下到县级官员们“急补的一堂课”。
非典使中国人第一次感受到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冲击;从南方的冰雪灾害到汶川大地震,凸显出灾难面前从政府到民众,全社会各系统,整体动员协调的必要性;而不管是瓮安事件还是石首事件,都让人们真切感受到在社会转型时期,群体事件带来的严峻挑战。
对于急遽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来说不管是自然灾害、公共卫生,还是社会突发事件,都是政府和社会应急管理系统要直面的问题。
本月底,首个国家级应急培训基地将在国家行政学院挂牌,将采用案例教学对高中级官员进行轮训。而与此同时,已经正式挂牌成立的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将迎来100位本科学生,他们四年后的最直接的就业目标是各级政府的应急办。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直言,“石首事件、瓮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在面对这些事件,我们的应急管理系统都处理得不好,是负面典型,所以,最后追究了主要领导责任。”
在中国新生的应急管理体系目前处于怎样的运转之中,又面临着怎样的挑战?中国的官员在面对突发事件中最头痛的问题是什么?他们的理念又有着怎样的变化。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组长闪淳昌教授也许是近年来最繁忙的政府参事之一,因为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发生在哪里,国务院应急管理专家组就会派员抵达哪里为当地政府出谋划策,担当“救火”顾问。
他还是全国各地政府、安监局全力邀请的主讲人,衢州、泰州、张家港、上海、北京、海口,专题报告会满满的行程中主题都只有一个“如何提高对危机和风险的能力”,如何“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