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能源革命让兰州成为西部油气中枢

能源革命让兰州成为西部油气中枢

作者:no1hack    转贴自:兰州日报 王    点击数:317


    曾在建国初期到过兰州的南京人郑一飞,看着夜晚流光溢彩的黄河风情线,对陪同的孙女郑嘉嘉说:“这里原来是一座到了晚上几乎看不到灯光的小城。”“没有了这些灯光,夜晚的黄河肯定没有现在好看。”孙女的话让郑老笑出了声。
    60年来,正因为能源的革命,我们赖以生存的这座城市变得更加活力四射。
    1949年,溃败的国民党政府给新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兰州电厂是兰州当时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之一。兰州供电公司退休职工魏世杰回忆说:“由于其设备陈旧、发电功率有限,主要集中供应着省、市政府和张掖路一带的照明,其它地区到了晚间漆黑一片,老百姓们只能用煤油和菜油点灯照明。”
    1956年,“一五”期间,国家确定兰州为重点建设城市,全国156项重点工程中的6项安排在兰州地区建设,投资5亿元,项目以石油化工等能源型企业为主及其配套工程。
    没有电,发展工业、加快城市建设都是一句空话。兰州的电力在这一阶段得到了快速发展,黄河沿500千瓦电厂、郑家庄1000千瓦电厂、西固电厂相继投入运营。“电厂是建起来了,但由于当时没有一个统筹的规划,各自为营,结果是要么一些企业依然缺电,要么电厂发电找不到‘下家’而白白浪费。”魏世杰说。1958年,兰州供电局组建成立,由其对兰州地区输、变、配、用电业务进行统一管理,至此,兰州市的供电业务开始逐步形成规模、走上正轨。
    改革开放初期,就在全市经济迅猛发展之时,一种新型生活用品的出现,让人们对能源一词有了初步的认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使用液化气的风潮在兰州迅速蔓延。“那时,只有兰炼有液化气,但不是谁都能买到。”时任兰州市永昌路供销社出纳的赵国运如是说。相比蜂窝煤,液化气价格虽略高一点,但干净,而且什么时候想用只需一根火柴即可,再也不用烟熏火燎地生炉子。显著的优点让人们一时间趋之若鹜,甚至发展到使用液化气成了当时女青年择偶的条件之一。
    也就是在同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工业逐渐显现其不利影响。兰州作为国家首批重点建设的工业城市,其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占到了很大比重。加之兰州特殊的河谷盆地地形,烟尘难以散去,致使兰州空气污染越来越严重。
    兰州燃气集团史志馆中存放的公司发展资料表明,兰州燃气工程的启动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为了根本解决兰州大气污染问题。“蓝天工程”应时而动,兰州煤气工程应运而生。在经历了7年酝酿,3年筹备,两年大规模建设后,工程于1991年11月建成投产。从此,兰州结束了无管道燃气的历史,跨入了现代化城市的行列。经过10年的煤气生产和供应,到2001年11月天然气入兰,兰州城市管道燃气用户发展到了16万户。伴随着新世纪的曙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又一次惠及兰州,西气东输先导性工程——涩宁兰天然气工程的启动,高效、洁净的绿色能源——天然气,开创了兰州利用能源的新篇章,给兰州人民带来了福音。
    上世纪末期,“能源革命”不再是学术界的专利,社会各界对能源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一种更为清洁的无污染优质能源在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定阶段后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太阳能。相比其他城市,这一新型能源似乎更青睐西北这块贫瘠的土地。兰州年平均日照时数可达2434小时,具备了开发太阳能的首要条件。同时,兰州还有很多国家级的科研院所,对开发利用太阳能具有绝对的人才和技术优势。
    今天,位于祖国版图几何中心位置的兰州已经成为全国的“能源中枢”,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让当年的丝绸之路变成了今天的能源大通道。油龙、气龙自西向东,一路翻山越岭,穿过狭长的河西走廊后,在黄河岸边的兰州稍做停留,然后继续向东、向南,奔向需要的地方。所以,也有人将兰州称之为——能源的驿站。这里有西部最大的石化基地,这里是西部最大的战略储备基地,这里是多条油气管道的必经之路,这里也是西部最大的油品中转站,这里是东送油品的桥头堡。
    能源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今天,一条条输电线路纵横穿越,遍布城镇、乡村,近50万用户的电力市场形成了一个结构完整、安全可靠的电力能源使用网,万家灯火的兰州温馨而舒适,在建的西固河口水电站一号机组预计在明年就可发电;截至今年8月,全市天然气居民用户近50万户,各类公福用户2387家,锅炉用户767家,工业用户42家,汽车加气用户11家,清洁卫生的环境让兰州成为闻名遐迩的避暑之都,而以兰州为中心的燃气布局已经辐射到周边地市;今天,太阳能已不再高高在上,市民做饭、取暖、照明、洗澡,随心而用。为全世界提供太阳能技术的联合国设在兰州的多边机构——太阳能促进中心工程目前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空气清新的黄河第一都正在以崭新的面貌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