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要打印的文件是:管道燃气为天津市民带来便捷生活

管道燃气为天津市民带来便捷生活

作者:no1hack    转贴自:中国石化新闻网    点击数:1324


翻开天津的燃气发展史,一张张珍贵的老照片、一个个令人振奋的新镜头,记载着这座城市的建设发展,记载着津城百姓的生活变迁。历经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燃气事业起步、八十年代的“三年气化”、九十年代的陕北天然气进津和渤西天然气上岸,一直到二十一世纪以天津全面进入天然气时代和管道天然气全市全覆盖为标志的燃气事业新的腾飞,天然气真正走进了天津城的寻常百姓家。
  新中国成立初期
  点炉子做饭家家冒黑烟

  火的出现,使我们的祖先改变了茹毛饮血的历史,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关键一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是每家每户离不开的生活资源。作为七件事中头一件的“柴”,更是关乎百姓正常生活的头等大事。在天津,直到新中国成立前,人们还一直沿袭使用木柴、枯枝、野草、秸秆等千载不变的燃料。随着煤炭的大量开采和利用,人们才逐渐从劈柴和柴草中走出来。煤球以及蜂窝煤曾是主要燃料,传统的灶台也都变成了千家万户的小煤炉,生火、烧煤、做饭成为记忆中五味杂陈的往事。回首往事,人们不禁感叹烟熏火燎中安排一日三餐。“以前住平房时,炉子的功能除了冬季取暖,更主要的还是平日做饭所需。每到做饭时间,胡同里形态各异的炉子同时点燃,原本蔚蓝的天空就会立即变得烟雾缭绕。”回忆起当年点炉子做饭的场景,今年84岁高龄的邢大爷至今历历在目:“当时家家孩子都多,大人忙着做饭孩子们就在胡同里打闹嬉戏,虽然家家户户的炉子都是靠墙放的,但把炉子碰倒烫到孩子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再加上哪家的炉子灭了,大人挥汗如雨的重新生火,孩子在一旁不停哭着喊饿,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啊!”邢大爷回忆的场景,对于绝大多数年长者而言是一种不可逆转的生活方式,然而随着一种叫“燃气”的生活用燃料的出现,天津市民看到了告别燃煤做饭的希望。
  上世纪六十年代
  用液化气是了不起的事

  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我国石油工业的兴起,天津市开始兴建液化石油气设施。有资料显示,1964年,天津市开始发展液化石油气气源,成立了煤气事业处。1966年5月1日,液化气红旗路罐站建成投产,当年发展民用户1686户,标志着天津市开始步入煤气化时代,结束了燃煤的一统局面。对于这段经历的回忆,家住河东区卫国道的乔大娘说:“那时谁家要是能用上液化气,那真是件了不起的事。”不过,液化气虽然比烧煤球方便,但是,有时饭做到一半,忽然罐里的液化气用完了,这饭就没法做了。可是如果去换液化气罐的话,不是马上就能换的。因为液化气站很少,大家都去换罐就需要排队。所以对于那些买不到、用不惯液化气,更不想点炉子做饭的家庭,就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用上了煤油炉。起初这种随用随着的小炉子让人感觉很方便,但时间长了人们就会发现,这种炉子用后锅底会出现一层烟灰,墨黑墨黑的,洗一次锅子,两只手像抹了柏油。“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我爱人包了一锅赤豆粽子烧,由于煤油炉小锅大,在翻粽子时,一不小心把煤油炉和一锅粽子都翻了个身。粽子上溅满煤油不能吃了,只好开夜工重新包。”经历过那个年代的王先生回忆说。事实上,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城市居民日常炒菜做饭,主要依靠煤球炉子或蜂窝煤炉子,条件好一些的家庭能够用上液化气罐。遍布全市的近百万个煤球炉子,使用起来既费时又费力,还污染大气环境。
  上世纪七十年代
  一年铺就首条送气干线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港油田的开发使天津市增加了天然气气源。为了让津城百姓彻底告别燃煤时代,当时的天津市政府决定拉开管道燃气在津发展的大幕。据今年已经62岁高龄的燃气退休干部魏存印回忆,早在1973年,当时的天津市天然气工程指挥部就已按照市里的要求启动建设大港至市区的45公里燃气管道铺设工程。到1974年年底,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天津有了第一条向市内输送燃气的主干管,同时铺设的城市燃气管网也初具规模。魏大爷说,直到1975年以前,天津老百姓还没有一户用上管道燃气,正是因为这些管网配套的完成,到了1976年,天津市的天然气民用户就达到了1700多户。“受管网铺设范围影响,当时天津率先用上管道燃气的是尖山、佟楼、吴家窑大街一带的居民。很幸运,天津民用管道燃气第一户出现在尖山红光里,那就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入户安装的。”回想当年热火朝天的工作场景,魏大爷至今记忆犹新。魏大爷说,当时很多工序还没达到机械化,给主干管焊接前的管内清理工作都是靠人进行,腰间拴的绳子就是缺氧时的生命线;给用户通气前打压试管,都是靠人工气管子搋气……不过不管工作多难多苦,能经历过那段历史,亲历结束天津没有管道燃气历史的过程,是他们这一代燃气人的骄傲。
  上世纪八十年代
  一根火柴解决烧水做饭

  虽然早在1975年,天津就已结束了没有管道燃气的历史,但在1985年前,连同液化气用户在内,天津市气化率仅有28%,远远低于北京、上海、沈阳等大中城市的水平。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局面,1985年至1987年,天津市实施了“三年实现民用煤气化”工程,并提前一年完成,建设了第一、第二煤气厂,使天津市成为天然气、煤制气、液化气三气并举的城市,民用户从20多万户猛增到106万户,市区气化率上升到93.7%,由全国的第33位跃居全国之首。谈到管道燃气入户后带来的变化,用煤球炉做了大半辈子饭的乔大娘高兴地说:“以前住平房时,烧煤球炉子一旦遇上阴天下雨,劈柴立即就湿了,点不着炉子也没法做饭。后来搬进楼房,家家都烧煤球炉子,楼道里堆的都是劈柴、煤球。赶上做饭的时间,如果住一楼,还可以在楼外面点炉子;如果住楼上,就要在阳台上做饭,炉子里冒的黑烟跑到邻居家里,常常会造成邻里间的纠纷。是‘三年气化’工程让我们老百姓用上了管道燃气,让做饭烧水变成一根火柴就能解决的简单事,这是真真正正的民心工程啊!”
  上世纪九十年代
  绿色能源渐成生活时尚

  “三年气化”工程让天津市民享受到了管道燃气的便捷。然而,天津市居民生活用燃料不断升级的脚步并未就此停止。随着居民用气量不断攀升,人们对于生活质量也有了新要求,清洁、环保的绿色能源逐渐成为生活时尚。20世纪90年代,天津市实施了陕北天然气进津和渤西天然气上岸工程,“两气”进津工程连续五年被列入市委、市政府改善城乡人民生活20件实事,是当时天津市燃气建设史上接气管线最长、压力等级最高、科技含量最高、施工标准最高的大型综合性工程。两气进津,使天然气年管输能力增加了5亿立方米,日储存调峰能力增加了50万立方米,24万煤制气用户气源转换成天然气,新发展天然气用户25.69万户,城市燃气用户由117万户增加到167万户。两气进津,改善了天津市燃气供应状况,大幅度提高了天然气在燃气总量中的比例,为净化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建设现代化水平提供了能源保证。天津市也同时拥有了陕北、渤西、华北、大港四个天然气气源,成为全国唯一拥有四个天然气气源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