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上海市政府官员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坦言,一个家、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财政账本不出现赤字,关键在于能否做到“开源节流”,目前上海财政税收开源工作遇到了难处,原本依赖于土地财政、项目税收的增长模式就不再适应当前的情况了。
1月16日,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与上海市政协委员座谈时坦言:“上海经济正处于转型,制造业要向高水平的发展,就要摒弃原有的项目税收。简单地建一个工厂很容易,建一个1000万吨的大钢厂,有两三年就起来了,起来之后就是几十亿的税收,钢厂本身还可以解决一千来人的就业,进而可以带动几万人的就业。”
俞正声表示:“但上海不能再靠搞这些了,经济发展需要提高水平、提高质量、提高档次。这种高端制造业给税收、就业带来的利益是不大的。例如上海的商用飞机项目,就业不会提高很多,税收效益也赶不上钢厂。”
业界人士认为,虽然上海执政者对于不为传统的大项目税收“折腰”达成了共识,但对于曾带动上海财政收入若干年高速发展的土地财政是否能够舍弃依然并不明朗,若舍弃土地财政又将如何补足财政赤字,出路也不明朗。
此前,上海市社科院曾发布专题报告称,上海市的财政收入中,有25%来自房地产及相关行业,包括土地出让收益、房地产企业营业税和所得税等。近5年,上海房地产开发经营所产生的税金(营业税及附加、土地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15%(未扣除上缴中央财政部分)。加之上各种规费等,房地产业所产生的税、费和土地出让金相当于同期上海地方财政收入的35%左右。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2009年土地财政对于上海财政的贡献会大大降低。上海市财政局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提供的文件显示,包括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支、国有土地收益基金、农业土地开发资金等8项政府性基金其在今年的收入预计“难度较大”,特别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的不确定因素较多。
预计2009年,上海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仅仅为458.5亿元。而以前若干年,仅仅土地出让一项收入的金额就超过这一总计数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