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称城镇登记失业率失真建议废除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09/4/7   ]

 当记者追问为什么不公开调查失业率的数据,这位人士透露说,“首先,现在这个数据还不能对外使用。因为目前通过调查得出的数据到底跟调查的抽样设计是否吻合,还需要进一步观察。根据统计学大数定律,应该有20-30次的观察找到规律,才能算是对数据有一定把握。现在国家统计局对数据还不能算是一个全面调查,进行次数还太少,规律还不足以能够对数据的质量进行好的评估。其次,由于国家十一五规划4.6%的目标已定,如果再用另外的数据,跟考核目标又对应不上,对大家的认识也可能会造成混乱。”

  据了解,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对劳动力调查的次数比我国多很多,而且开始得早。这些国家是从市场经济建立伊始就开始进行调查失业率的统计,之后不断地累计时间序列,而且进行的频度更快,力度更大,一个月至少是一季度都要进行一次劳动力调查。

  现在离“十一五”结束还有两年的时间,“十二五”时期是继续采用登记失业率还是重新采纳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失业率,众所期待。

  “现在国家统计局正在抓紧还剩下的两年时间,尽可能把数据搞得更准确一些,调查搞得更可靠一些,到时真正用时能拿得出来。”该知情人士说。

  专家观点 失业问题是当前的头等大事

  中央党校研究室副主任周天勇:

  应将“创业带动就业”上升为最高国家战略

  2009年预计中国有3000万左右农民工失业,往年没有就业和今年毕业需要就业的大学生有900多万,另外,还有其他需要就业的,全部就业压力在5000万左右。而从未来30年看,如果2040年城市化水平推进到85%,城市中还要增加4.5亿人口,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巨大,整个国家就业压力巨大,将是中国长期的、头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难题。

  民生是就业之本,特别高的劳动力剩余率和失业率,将会使大规模的城乡居民陷入生活的困境,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建议中央和国务院将“创业带动就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

  在国家发展的重点战略上,我们提出过新农村建设,提出过建设创新型国家等等,我认为这些都是必要的。但是,值得指出的是,韩国在提倡新农村建设时,提出了中小企业振兴计划。我们的有关部门和学者,只是给国务院领导提到韩国的新农村建设,但是好象没有部门和学者提醒韩国还有个同样重要的中小企业振兴计划。

  缩小城乡差距的根本出路是推进城市化,而转移和容纳劳动力转移和需要就业人口的最大领域是个体、微型和中小企业,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是保证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创新型国家建设则是国家经济有竞争力的基础。新农村建设要与推进城市化和在城市中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大量的劳动力在城市创业和安居乐业,才能不会出现农民工工棚式转移和钟摆式地流动,也才能不会象拉美和印度等国家在城市周围形成大量的贫民窟,也才能不会发生粮食不安全问题,也才能使我们在发挥劳动密集优势的同时,有自主技术的竞争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中小企业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这四个战略密不可分,缺一不可。从中国这样多的劳动力需要转移和就业来看,可能建设创业型国家和中小企业发展,更为重要。因此,我认为,在党和国家层面上,应当将建设创业型国家,发展中小企业,上升为最高级别的国家战略。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车伟:

  大学生和农民工失业问题最严重

  中国和欧美国家相比,失业率低多了。欧洲最近一二十年失业问题都很严重,很多国家长期的失业率都在10%左右,整个OECD(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国家预计今后两年的失业率在百分之十。我国受金融危机影响,失业率可能会达到7%多一点。在2000年我国进行人口普查时,国有企业职工下岗,经济也不太景气,是失业最严重的时候,当年全国城镇的调查失业率也就百分之八点多,现在没有那么严重。当前,存在的主要是大学生和农民工的失业问题。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美国媒体称美海军最高将领将出席中国海上阅兵
 下一篇文章: 财政部拟发文件规范国有金融高管年薪
顶部】【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信息
  中石油最大炼化项目事…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外交部回应核弹头数量… 
  神十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李克强应约同欧盟委员… 
  6000家机构承诺不接受… 
  广西将正式施行艾滋病… 
  北京人力社保局:建议…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如果您需要我请点我... QQ:630654366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服务回到顶部
皖ICP备05013160号
网络实名:燃气表网 通用网址:燃气表网
服务电话:0551-3448670 传真:0551-3448670 手机:13966768269 E-mail:gmeter@126.com
(C)版权所有:燃气表网 网址:www.gmeter.cn  www.gmeter.com.cn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