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油涨价争议:价格拐点还是昙花一现?
益海嘉里旗下的“金龙鱼”再次扮演了行业内“带头大哥”的角色。
在食用油价格持续低迷之后,最近,有消息传出,“金龙鱼”将正式对旗下部分小包装食用油产品的出厂价格进行上调。5月18日,本报记者从益海嘉里处得到证实。
据益海嘉里介绍,此次上调的食用油品种为金龙鱼的调和油和豆菜油,上调幅度近10%,但不涉及金龙鱼其他油种。
“原因是最近几个星期,国际国内食用油原料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形成原料价格高过出厂价的倒挂现象。”益海嘉里在回复记者的邮件中称。
有非官方的数据称,益海嘉里旗下的小包装食用油占据国内食用油市场50%以上的份额。
然而,“带头大哥”的高调举动是否能带来行业内的一呼百应,从而开辟出食用油价格所谓“触底反弹”的拐点呢?
“触底反弹”
事实上,三个月前,由于上游大豆(3446,-57.00,-1.63%)、菜籽等原料产品价格的走低,益海嘉里才刚刚对旗下的食用油进行过一轮降价调整。
据益海嘉里介绍,今年2月27日,益海嘉里将金龙鱼、胡姬花等小包装油品牌的多个油种价格下调,范围包括“金龙鱼”二代食用调和油、玉米(1678,-1.00,-0.06%)油、油茶籽油、花生油、大豆油(7334,-322.00,-4.21%)及菜籽油(7596,-276.00,-3.51%)系列产品、“胡姬花”花生油和“香满园”、“口福”、“元宝”、“鲤鱼”品牌的系列产品,平均降价幅度为10%。
这样的降价在去年下半年已经有过几次。而中粮方面也向记者表示,旗下“福临门”从去年至今也有过一些降价举措。
“今年3、4月间,是食用油价格的一个低点。”上海粮油行业协会一位人士表示。当时有数据显示,各地小包装降价幅度普遍在20%~30%左右。
三个月后,风云突变。
美国农业部近日的一篇报道预测,占据全球大豆产量半壁河山的南美,2008/2009年度大豆产量为9990万吨,将大幅低于2007/2008年度的11400万吨。同时,今年 美国大豆的种植面积预计7600万英亩,大大低于市场普遍预期的7900万英亩。随着全球大豆产量的下滑,2008/2009年度全球大豆产量的基调正在从增长向减产转变。
与此同时,大豆期货现货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据上海粮油行业协会提供的数据,上周末前,国际大豆到港成本为3956元/吨,涨幅为31.9%;毛豆油到港成本为7900元/吨,涨幅为36.2%。国内大豆价格为3570元/吨,涨幅为9.2%;毛豆油价格为7650元/吨,涨幅为24.4%;大连期货豆油主力合约报收7830元/吨,涨幅为32%。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