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石风波还未有平息的态势,一颗重磅炸弹又将为2009年的铁矿石谈判添上了一丝悲壮的色彩。北京时间2009年6月4日晚9时,中国企业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投资交易在伦敦被力拓董事会否决,力拓同时宣布与必和必拓就合资经营双方在西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业务达成协议。
一时之间,全部的舆论集中在这个令国人企业家痛心疾首的事件上来。这不是中铝一家企业的得失,而关系到中国如何突破资源瓶颈,牵涉到中国如何面对国际资源企业联手垄断的大问题。
并购“兵败力拓”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需求方,却没有议价权,导致中国钢铁企业成本高企,步步维艰,中国资源危机才是中国企业的噩梦。此次金融危机固化了资源卖方市场的格局,两拓合作使资源垄断溢价更加明显,中铝并购案的失败恶化了正在进行的铁矿石谈判的环境,而铁矿石谈判的不利加重了并购不利的阴影。对于中国这个最大的资源需求国而言,问题迫在眉睫。争取价格谈判优势是解决资源瓶颈的一个重要步骤,却不是关键步骤。在争取定价权的同时,中铝、中钢等企业的参股、并购等行为,摹仿了日本上世纪70年代突破资源瓶颈的方式,通过资源参股运动,以分享上游资源企业收益的办法,降低生产成本。但中铝并购失利却显示,中国面临的约束更多,很难像日本一样,成功地实施参股战略。
在这次并购失败中,中铝为什么无法取得力拓股份,主要原因是政治方面和经济方面。首先,在政治方面,这次本应该是一次纯粹的市场行为,却因为中铝的企业背景而被更多地冠以政治行为,并由于澳大利益议员和民众反对,一起商业并购案逐渐演变为政治事件,澳大利亚人也给出了“让中国政府购买澳大利亚企业是危险的”的言论,这远远超出了商业的限度。由于国企在国内的特殊地位和背景,假如国企走出去,实施并购战略,那么面对更多更强大的就是折价难题和政治压力。所以来自政治层面的压力因素是最为严重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