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经周折,2月9日晚7时许,课题组的曾经成员之一周立涛(化名),终于开口。
“我们其实也是受害者。”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录音谈话中,他反复强调这句话。
李连达院士课题组,是浙大药学院下属的课题组,近日来正处在“造假”风暴眼的中心。该课题组的成员总数目前为13人左右,其中,负责人为李连达院士,位列第二的负责人是副教授吴理茂,还包括10名博士和硕士。早先的成员贺海波(副教授)已被开除。
2008年10月16日,贺海波曾经的导师戴德哉给浙大写信举报贺海波的论文抄袭行为。11月13日,浙江大学迅速做出调查结论,并撤销了贺海波的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
日前,举报人祝国光已经提出了更多的证据,包括没有贺海波署名的另8篇涉嫌学术不端的论文,直指李连达院士在内的若干相关人。
此前浙大给本报记者发来的调查报告称,贺海波向浙大提交的检讨书中,承认了论文剽窃、一稿二投、擅署他人名字、擅署基金支持、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文等事实。但贺均称这些为个人所为,课题组其他成员并不知情。
当本报记者2月10日到这个课题组的实验室时,门口的人员执勤表上,贺海波一栏已经被撕去,而李连达院士和吴理茂的名字后面都挂着“外地”两字,只剩下一排学生的名字。作为另一个实验室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吴理茂人目前在美国。
“我都不知道自己是谁的学生”
“我们默认的导师其实是吴理茂。”周立涛讲到这一点,声调突然高了起来。
他在报考浙大医学院的时候,就冲着李连达院士的名声去的。
入学至今,他只见过李连达院士两次,一次是在开学典礼上,一次则是同课题组的博士生牛泱平的毕业答辩会上。
日常应该由课题组长负责的事宜,基本都由吴理茂“代理”。周立涛发现,包括在李连达院士名下学生的学术进展和实验经费等必须由课题组长过问签字的项目,基本也是由吴理茂代替李连达院士完成。在周立涛的印象里,实验室的每一分钱都会由吴理茂签字,吴理茂也经常当着学生的面签李连达院士的名字。
考进来之后课题组实际负责人换成了吴理茂,让周立涛觉得有被欺骗的感觉。虽然他知道吴理茂经常会向李连达院士汇报,但他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的学生”。
在进来之后,周立涛才知道,本校的学生都知道实际是吴理茂负责这个课题组,所以报考之人寥寥。
“我们刚进去的时候,吴只是一个讲师,讲师是没有资格带博士生的。”
数年后,吴理茂的职务有所变动,升任为副教授。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