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建议北京市实行“购房落户”的言论在坊间激起热烈讨论,而北京市政府有关层面却对此反应平静。
2月20日,北京市建委一位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北京市还没有开过办公会研究“购房落户”的事情。作为房地产主管部门,北京市建委目前也没有进行有关“购房落户”的相关调研等活动。
“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宜推行。”上述北京市建委负责人表示,“购房落户”政策可能对刺激住房消费很有效,但是目前北京市的条件并不适合采用此项措施,因为北京人口资源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极限。
北京人口已接近承载极限
面对持续低迷的楼市,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新招刺激楼市。从今年1月份开始,成都、重庆、天津等约30多个城市先后推出“购房落户”的规定。
日前,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表示,北京也可以采取购房落户的政策,针对北京超载的人口资源情况,北京购房落户政策制定得可以更灵活一些。
杨开忠提出了一个北京购房落户的准入条件假设——在北京购房达到一定金额;首付超过50%;本科以上学历;在京工作满2年;新户口区别于老户口管理,满1年后方可并轨等等。
据悉,杨开忠曾任北京市发改委副主任,现任北京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同时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任职。
不过,2月19日,杨开忠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购房落户”的建议仅是他作为一个学者提出的自己看法,目前各方意见并不统一。杨同时表示,这个建议没有列入北京市政府办公会讨论的内容。
与此同时,一位开发商向记者表示,即使北京实行“购房落户”政策,设定的门槛肯定不能低,这样仅仅是对高档住宅销售有刺激作用,而目前北京市存量较大的是面积在90平方米左右的普通住宅。
记者还获得了北京一家决策研究机构关于“购房落户”的研究报告。该研究报告指出,在北京实行“购房落户”存在一定风险。
首先,加剧水资源匮乏,北京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有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8,多年来一直以超采地下水和牺牲水环境为代价维持着供需平衡;其次,加大环境治理难度,人口资源环境已成为市发展的瓶颈,过度人口增加将会给环境治理带来更大压力;第三,加大教育、医疗、市政设施、社会保障供给压力,增加相应财政支出;第四,影响城市规划实施效果,“十一五”规划中的新城建设,旨在疏解中心城区人口,人口的大量增加会加剧中心城区聚集度,挤占郊区有限的配套资源。
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已达1695万,即将触及1800万人的容纳极限。每年50万人以上的增长速度已经让环境和社会资源不堪重负。
“购房落户”能否救楼市?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北京实行购房落户制度,还将面临准入门槛制度设计的难题。如果准入门槛过低,则会造成人口拥挤;如果准入门槛过高,会造成新的社会不公。
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部分城市就实行过购房落户政策。时至今日,主要大城市(包括:北京、深圳、广州等)都已取消该政策,但也有部分城市(包括:大连、沈阳等)在坚持,但准入门槛却都经历几度变迁。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但在现有检审条件下,最容易控制的、最能够直接选择目标人群的是购房款总额。而在现有的户籍制度下,社会保障较为完善的大城市的户口已成为稀缺资源,城市落户应该以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引进相关高素质人才,而不是简单的“嫌贫爱富”。
此外,在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压力下,在房价已经过高,尚未调整到位,保障性住房占比重仍较小的情况下,鼓励外来“有钱人”购房落户,势必将再度抬高房价、损害社会公平与信心、加重贫富差距、激发社会矛盾;这也与北京市政府承诺“不托市,与高房价决裂”的精神相悖。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