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子户”们举出荔湾区花地河边某楼盘为例,“最红火时每平方米卖到15000元,为何只赔我4000多元?”
据了解,目前,荔湾区普通商品房售价仍在每平方米7000—10000元左右。赵志鹏也承认,如果被拆迁户只拿到每平方米4000多元赔偿,“在同一地段是买不到房子的。”
“钉子户”们亦举出广州其它地区的拆迁标准为依据,“比如南海黄岐、里水等地拆迁,就是拆一补二。”
但是,赵志鹏指出,拆迁补偿价格是根据该地区楼盘的平均状况进行评估确认的,而不是某幢楼盘的最高价格。更重要的是,这次拆迁是出于国家公益事业的需要,对集体土地上的个人附着物进行赔偿,不同于个别繁华地段的商业开发。
至于为何不能“拆一补二”,赵志鹏的说法是“我们在政策上找不到支持。”
“钉子户”们的另一个顾虑,是复迁房能否如期交到他们手上。截至2008年7月,复迁房刚刚从广州市规划局获得选址意见书,许多手续尚在办理之中。这座“纸上楼阁”未免让部分社员感到不踏实。
赵志鹏说,为打消拆迁户这种顾虑,“武广办”曾经设想过先将补偿款发到拆迁户手中,复建房完工后,再由拆迁户按每平方米2500元的成本价回购的方案。“但算一下,这种方案要多拿出1个亿,财政吃不消。”据了解,荔湾区在整个武广铁路拆迁中,为国有厂房、集体土地和拆迁户付出的补偿款总额为2.9亿元。
2008年9月17日晚12点,是“武广办”划定的签订协议的最后期限,75户拆迁户中,有61户签订了协议,余下的14户则坚持着自己的诉求。
舆论之战
9月17日起,为做通“钉子户”的思想工作,“武广办”与社干部多次上门与之谈判,却一次次不欢而散。
也正是从那一天起,14户人家相约,每晚8点在村头榕树下喝啤酒,以示同盟关系。“只要不刮风下雨,到那里准能找到他们。”一位“武广办”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梁兆威是社里第二个签协议的人。作为社干部,他去做同祠堂一位兄弟的工作,结果“他认为我背叛了他们,现在连话都不讲了。”梁兆威对记者叹息道。
据知情人介绍,利益之争的背后,其实还有着更加微妙而复杂的原因。
增滘联社80%的社员姓梁,分属于5个不同的祠堂。“一方同意的事情,往往另一方就会反对”,一名社员对记者这样形容社中的关系,“就算每人发1000块钱都会吵架。先发谁,后发谁,谁的新,谁的旧,都是问题。”
涉及拆迁的75户人家中,有多家以种植花卉为生。生意上的竞争也造成了部分村民间的隔阂与矛盾。此外,2008年底,正是南约生产社社干部换届选举的时候。能否在拆迁中为社员争取最大程度的利益,亦成为参选干部争取选票的重要筹码。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