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资料显示,在河南开封,杞县是第一人口大县,同时也是地域大县和农业大县,盛产大蒜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花生、大蒜、棉花等农作物在保存一段时间后会发芽和易生虫等,其产品在国内市场一度受到很大冲击。1997年,民营企业“杞县利民辐照厂”投入运行。该企业的“辐照作业”,主要就是对大蒜、花生、棉花、方便面调料包、辣椒粉、中药材等进行辐照灭菌。
“能够长期保存并且不希望发生变化的食品,目前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辐照技术进行处理了。”现已退休的中国疾病控制中心辐射安全所(原卫生部工业卫生试验所)原所长王作元告诉《中国经济周刊》,“比如大蒜,辐照以后就不会发芽了,而且保存的时间要长得多;我们现在吃的中药丸也很少看到长虫子的现象。要获得这些成果,一个重要的技术应用就是辐照技术。”
据王作元介绍,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是一种辐射加工技术,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在能量的传递和转移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理化效应和生物效应,从而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目的。
“食品辐照以其减少农产品和食品损失,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控制食源性疾病等独特技术优势,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成为21世纪保证食品安全尤其是固态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之一。”王作元说。
目前,我国约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目前类似的辐照厂已经越建越多,而源量为30万居里以上的大型辐照单位也已达到80—100家左右。”王作元说。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