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封杀”声中,小产权房在北京部分区县以设施农业为名,已悄然变种为“农业生态园”、“农业生态别墅”、“大棚别墅”及“耕地房”等形式,以“以租代售”的方式,换装入市。“农业开发”演变成了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和农耕地实现了一次巧妙组合。
出现“新变种”
生态大棚有1万多个
6月15日,北京部分区县对辖区内以设施农业为名进行违法建设进行了一次集中清理。
在此之前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北京市国土资源局会同北京市农委对北京市郊区区县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初步进行清理,发现非法用地设施农业项目34个,分布在昌平、通州、顺义、房山、大兴等8个郊区县。一些承租方建蔬菜大棚时,建设所谓“配套用房”,对外租售。租期一般为20到50年,每套价格从18万到60万元不等。
“现在北京这样的大棚有1万多个,价值至少有10多个亿、甚至几十个亿。要是一下都拆了,得浪费多少钱?可是拆了又可以给这个地方带来什么呢?有的是没法恢复原貌的,要想恢复这种地貌,没有几十个亿甭谈,恢复的成本比建设的成本还高。”6月14日,北京昌平区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开发商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据了解,2006年北京市提出兴建现代都市农业的构想,一些地方开始打造集游览、休闲、高产于一体的高科技农业生态园。然而,少数地方出现了以“设施农业”为名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他们以修建大棚管护房为名,开发“农家别墅”对外出售。
随后,一排排隐藏在生态大棚下的农家别墅迅速蔓延开建,然后再被开发商以对外出租的形式租赁给“城里人”,一租就是数十年,价格低廉,且附送大棚,并冠以“农业园”、“生态园”、“种植园”或“阳光科技大棚”等名称。
[1] [2] [3] [4] [5] [6] [7] 下一页